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赣州轻韵太极健身队教你学练太极,联系电话:18970773238(潘老师)
太极推手是一种高层次的拳法,没有几年拳架功夫是推不好的。武式太极拳推手中技法甚多,出手即能制人,其基本技法有如下几个方面,也是在推手中必须遵循的法度和要诀。我国太极名家陈固安老师生前在推手技击中创造了许多极为重要的推手之绝技,如:“身要欺人”,“步要过人”,“舍其正中定横中”即舍正打横,“手足贯用要诀”,“八法使用要诀”,推手中如何应用“听、引、化、拿、发”五种劲法,并创造性地把推手划分为“顺、逆、变、空、玄”五个阶段,在推手实践中创出了“定步、活步、左顾右盼、里旋肘、外旋肘”等多种推手之法。今就上术推手之法分四个方面,浅述如下:
一、何谓“舍其正中定横中”?常言说“人少横力”,特别在推手技击中,两人绷手相触,尽管周身含有弹力,两足前后分开时,其力均贯注于前后纵向,对方虽有横向之力,但横力总是要少于纵力的。中心、重心,二点均在于纵,而进招引其离开支撑点,我舍其正面,击其横面,因对方力点不能集中合一,对方一旦离开其支撑点,身形自然倾斜,我从横面击之,对方即行跌出;如向对方进招“云手”,我右手由对方腋下向上旋臂翻掌捣住对方右肩,左掌按对方胯部,对方整个半侧身明显露出,并成麻花状,我当即正身发力,对方即行跌出,这是“舍正定横”的举例。
二、所谓“进身欺人”之术,应知人体之“三节”。从整个人体来讲,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足为根节,如对方三节被欺,对方即不能活便,更无法使招,而我则运转自如,左右逢源,对方处于背势,因此说,“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三法,是武式太极拳推手之绝技。“身、手、足,上下相随,以塌梢节、捋根节、堵中节,此为控制上肢两臂之法。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是控制对方身手足上下三节之法”。如进身欺人,欺得越紧,对方整个身形越不能灵活运转,皆因对方处于背势,而我处于顺势。
三、所谓“步要过人”,即是便于贯、扣、插二法之应用,便于步法之进退,及身法上灵活变换。贯者发劲,扣者合劲,插者钻劲,可称劲练三法。欲将发人,步要暗进,灵活掌握贯、扣、插三法,与人交手无不稳操胜券。例如拳势中“上可击其下颚,下可使用贯扣二法,应左贯左,需右扣右,使对方双腿处于我控制之范围。如对方闪身后退,我即由拳变掌双掌齐出,进招连环,“懒扎衣”招法猛击胸前,此仍三法应用之举例。又如我方使用拳势中“顶心掌”在对方前进一步之机,在我退第一步之时,急速贯注对方右腿,而“顶心掌”招法即打胸前。使用此招法上下必须协调一致,速度尤为重要,否则起不到顶心掌惊弹寸劲之威力。又不如在推手中使用左右采法,如不用贯扣二法,那就不起不到应有之效。
四、如何做到“不丢不顶之术,亦是推手技击中必须遵循的一种法度,说具体点,就是推手双方均不能离开,双方均做到粘连不脱,并不与对方抗力,这就叫“不丢不顶”。惟有不丢不顶,才能“粘连黏随”,同时并能做到“舍已从人”,能舍已从人,方能“力从人借”,上述诸法均有相连,可称环环相合,势势相承。清代李亦畲先生“五字诀”中讲“由已则滞,从人者活”,要想做到不丢不顶,必须做到,彼退我进,彼刚我柔,彼伸彼屈 ,彼屈我伸,方能达到不丢不顶之目的。在此基础上如能圆形走化,阴阳开合运转全身,才会“引进落空”,使 对方不能稳定中心,处处陷于被动地位。要做到不丢不顶,另一个方面就必须要做到“棚要撑、劲要崩”,崩者弹也,更无惊弹之能。因此说,必须精神提得起,气敛神随,中气贯通,运转全身,使全身有一股弹性,两臂圆撑,无凹无凸之弊,意、气、形密切配合,即能做到不丢不顶,所以做此技是多方面的。以上所讲,须在应招运势实践中潜心加体验。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增强体质:太极拳动作缓慢、连贯,注重呼吸配合,能够增强内脏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2. 改善心肺功能:通过深呼吸和全身运动,太极拳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血管系统健康。
3. 促进消化: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能够按摩内脏,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4. 提高柔韧性:太极拳动作涉及全身各个关节,长期坚持练习能够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
5. 缓解压力: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配合,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6. 培养耐心和专注力:太极拳练习需要耐心和专注,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改善心理状态。